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|回复: 0

石柱花厅村“新农人”刘俊探索“稻蛙共生”模式 亩均效益提高10倍

[复制链接]

1437

主题

0

回帖

4357

积分

论坛元老

积分
4357
发表于 4 天前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石柱花厅村“新农人”刘俊探索“稻蛙共生”模式 亩均效益提高10倍
“好端端地种水稻,怎么又想着去养青蛙?”重庆市俊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俊刚提出养黑斑蛙时,同行和乡亲都投来不解的目光。这件不被大伙儿看好的事被他干成了,种出来的“蛙稻米”还被授予为重庆绿色农产品。
48岁的刘俊是石柱县临溪镇花厅村人。早年间,他和妻子曾红群在浙江温州一鞋厂打工。2015年,为照顾老人和孩子,夫妻二人决定返乡种地。
一年下来,种水稻只能勉强维持生计,要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,单纯种地肯定行不通。如何从土地中刨出更多效益?刘俊把目光瞄向“稻蛙共生”模式。
“一亩地能养2500斤蛙,一斤蛙按20元计算,一亩稻田光养蛙就有5万元收入。”在温州打工期间,刘俊发现黑斑蛙作为当地餐馆的一道美食,很受欢迎。2016年,他便流转了20亩土地养蛙。

▲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临溪镇花厅村150亩“稻蛙共生”种植养殖基地。记者赵伟平摄
经过不断摸索以及到江浙一带考察学习,2021年刘俊把“稻蛙共生”模式扩大至80亩,并注册成立重庆市俊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。
“4月投放蛙苗,5月移栽水稻,8月就会呈现蛙肥稻黄的景象,不耽误农时,还能增加一笔收入,一举两得。”刘俊说,“稻蛙共生”是一种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。简单来说,黑斑蛙的排泄物作为水稻肥料,而蛙吃昆虫,与水稻共养后,种出来的稻米品质更高,价格更优,实现了一水双用,一田双收。
得益于优良的稻米品质,目前,刘俊养殖基地的稻谷已注册“柒临坝稻蛙米”商标,并于前不久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,有了自己的特色包装和品牌。同时,养殖的黑斑蛙也成为重庆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餐桌上的特色美食。
随着“稻蛙共生”模式的日益成熟,稻蛙养殖基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就业,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增收,长期务工的村民就有3位,崔炳芳便是其中之一。
“我在这里务工,每个月3000元,加班的话还有加班费。我负责喂蛙、除草、管理水,还有20来天就收稻谷了……”崔炳芳说,自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到钱,还能照顾家里。

▲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临溪镇花厅村150亩“稻蛙共生”种植养殖基地。记者赵伟平摄
如今,刘俊成功探索的“稻蛙共生”生态种养新模式,提高了农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,带动村民增收,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。通过这种模式,目前亩收水稻400余公斤,蛙2500斤,按一斤蛙20元的均价计算,仅蛙的产值达5万元,亩均效益是单一种的40多倍,是稻渔、稻虾模式的10倍以上。
截至目前,通过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带动10余户农户发展150多亩“稻蛙共生”养殖基地,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新选择。
“下一步,我想继续把规模扩大一点,争取带动更多村民增收,把稻蛙养殖产业做大做强。”刘俊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,他还打算以“稻田共生”为载体,探索集稻蛙种植养殖、加工、研学、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,带动更多老乡增收。

https://www.163.com/dy/article/JHJF494D05568NFN.html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iscuz! X

GMT+8, 2024-11-28 06:49 , Processed in 0.127923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4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